查看原文
其他

《连线》新刊主题是“危机中的新闻业”,用8篇报道讲透了现实与焦虑

2017-03-01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7年3月的《连线》杂志,封面人物是看向远方、若有深思的亚瑟·格雷格·苏兹贝格(Arthur Gregg Sulzberger),人们往往称呼他为“A.G.”。



如果对美国报业史了解的话,可能对苏兹贝格这个姓氏很熟悉。没错,苏兹贝格家族正是执掌《纽约时报》150余年的创始家族。

 

A.G.作为第五代成员的代表、现任《纽约时报》副发行人,等到他的父亲退休后就会接管这家媒体帝国。但是和他的父辈相比,A.G.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担——转型与盈利困境、和媒体怼着干的新总统、后真相时代、以及令人堪忧的信息安全问题......前天,人们还看到了《纽约时报》时隔10年后首次打出的电视广告,主题为“The Truth is hard(真相难寻)”。


除了A.G.和“纽时帝国”,《连线》杂志还关注到围绕新闻界越来越深重的危机:广告收入下滑、大平台无情掠走市场和用户份额、假新闻泛滥、智能技术的威胁......为此,《连线》在2月刊中一口气用8篇文章,试图为我们厘清身处洪流的新闻业的危机,当然,也包括转机。




全媒派(qq_qmp)接下来对该期杂志进行全景式梳理精编,以飨读者。全文5000,阅读预计需要15分钟


“纽时帝国”调转车头:雄关漫道




包括A.G.在内,《连线》杂志共采访了《纽约时报》三十多位高管和记者,用一篇深度长文阐述了《纽约时报》为适应数字时代变革而采取的种种举措。文章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庞然大物,到现在变卖固定资产、不断寻求转型的《纽约时报》,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改革。

 

报道指出,《纽约时报》转型的主要目标不是简单地让广告收入最大化,而是让数字订阅成为一个价值十亿美元的媒体的主要引擎——即使印刷媒体永远消失,它将仍然有能力让旗下的记者在174个国家中进行新闻采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纽约时报》正着手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大力投资核心新闻业务,同时持续增加新的网络服务和功能,包括个性化健身建议以及互动新闻内容和虚拟现实影片,从而让数字订阅成为其现有订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潜在订户形成更强的吸引力。


文章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纽约时报》在转型过程中曾遭遇的挫折。而变革似乎是由一份报告触发。

 

2014年,当时还是都市新闻记者的A.G.负责对该报此前的数字计划展开内部评估,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那份长达97页的《创新报告》(Innovation Report)。这份报告发现,《纽约时报》拥有诸多根深蒂固的症结——重印刷、轻网络;抗拒变革;不断扩容的技术部门与专业人士之间缺乏合作。

 

这份报告最初仅供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参阅,直到BuzzFeed披露了影印版,《纽约时报》的多数员工才真正获知此事。一位员工表示,当他们第一次读到这份报告时,很多人都哭了。正如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所说:“这暴露出《纽约时报》的文化中潜藏的许多问题,导致数字业务迟迟难有作为。”

 

尽管这份报告让A.G.和《纽约时报》十分恐慌,但他们的数字化战略终归还是开始了。

 

例如,2020团队对《纽约时报》的编辑部展开了为期一年的研究,随后输出了一份详尽的未来3年业务发展方向的建议;Story[X]部门专门对新兴技术(如机器学习、机器翻译等)进行研究和实验;名为Beta Group的团队则成为《纽约时报》大部分数字项目的核心;拥有1300名记者的庞大组织,开始努力尝试组建小组去试水新的报道模式。

 

目前,以更加“数字化”和开放的姿态拥抱新闻界的策略,逐渐让《纽约时报》收获甜头:《纽约时报》在数字付费方面的收入已经远超其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2016年,《纽约时报》数字收入接近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订阅费。

 

不过,《连线》杂志记者说,他在《纽约时报》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焦虑:虽然他们的新闻内容一流,技术落实得当,但仍然难以弥补每年为了获得普利策奖而花费的巨额资金。可以说,尽管数字化战略初具成效,但人们对《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前景颇感担忧。

 

A.G.也承认行业的长期前景的确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不过“感觉自己可以比其他人更快地破解密码。”


斯诺登:教媒体如何严守信息安全



《连线》杂志还将视角投向正在俄罗斯被庇护的斯诺登。《连线》指出,在斯诺登事件之后,监视和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新闻业的一个心头大患。“圆形监狱”成为信息时代的写照(圆形监狱指高塔中的监视人员可以时刻监视到任何一间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为逆光效果,无法看到监视人员,会疑心自己时刻受到监视,惶惶不可终日)。


而一系列事实证明,对新闻业信息安全和记者人身安全进行保护,非常必要。

 

2015年上半年,斯诺登就曾揭露,一些英国间谍从几乎所有重要的新闻媒体机构和在线服务机构那里窃取过大量邮件;2016年,蒙特利尔的警察部门通过一个记者的电话记录和新闻报道,去追踪批判该部门的信源;1月份,特朗普上任之前,特朗普要求法院调查一起向NBC新闻泄露情报的事件——这起泄露事件使得NBC从情报中得知俄罗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鉴于此,斯诺登目前正在和其他信息技术专家、记者合作,致力于保护记者和新闻媒体的隐私,并让他们尽可能避免人身威胁和信息安全问题。早在2016年,斯诺登就成了总部位于圣弗朗西斯科的非营利组织“新闻自由基金会”的董事长。这个组织共有10个成员和少量的合同制编码人员,斯诺登负责远程指导。它的目标是:让媒体能够自由地进行新闻调查和报道,当受到政府的监控或者政府雇佣黑客的攻击时,对其进行支援。同时,斯诺登也在进行一些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让记者们不需要成为技术高手,仅仅通过简单的程序就可以保证自己和信息的安全。


在棱镜门发生后,奥巴马政府根据反间谍法对斯诺登提起了7项指控。《连线》也道出了斯诺登当下的境况:由于特朗普对媒体深恶痛绝的态度,以及对美国司法部门的完全掌控,媒体的前景不容乐观;而他一旦回国,也将面临严厉惩罚。

 

后真相时代:“制造冲突”成为媒体关键词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似乎已经看吐了“后真相时代”这个词。不过,《连线》杂志的解读透视了现状背后的另一些问题。

 

杂志文章指出,如今人们对新闻业的信任处于历史最低点。而这似乎源于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新闻来源越来越广泛,受众只追随表达他们自身利益、信仰和情感的媒体,情感上的共鸣才是吸引受众眼球并触发分享的有效手段。于是乎,依靠唤起民众情感共鸣甚至是愤怒情绪,成为很多媒体和传播者博眼球的手段。


文章援引《人类传播研究(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最新的一篇研究发现,决定受众是否在Facebook上分享某信息的关键性中介机制(key mediating mechanism)就是“愤怒”;偏见和愤怒的程度越深,他们就越有可能在网上分享政治性新闻,而他们分享的故事又会引起阅读者愈发强烈的愤怒。

 

于是,在这个假新闻泛滥和“过滤泡沫”盛行的时代,受众将更易接收到与他们既有偏见相符合的新闻和信息,而其他信息乃至真相则被搁置一旁。

 

文章总结道,30多年前,新闻媒体被认为拥有过于强大的能量,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和依赖高层的信息来源都让最终呈现的新闻经过层层过滤变成一堆“干净的垃圾”,彼时“制造共识”成为诟病新闻业的关键词。谁能想到,30年之后,“制造冲突”成为媒体新的关键词。


马其顿火了:欧洲假新闻村的年轻人们




《连线》杂志也没有错过韦莱斯,这个小镇在美选前后因为被媒体曝光这里的部分年轻人以制造假新闻为生而闻名全球。在美国大选的最后几周,《卫报》和BuzzFeed网站揭露了马其顿当地有超过100个支持特朗普的网站被注册,这些网站发布的绝大部分消息都是假新闻。《连线》杂志采访了一位名为Boris的年轻人。


Boris一开始也只是炮制一些有关体育、名人、健康的不痛不痒的假新闻,直到他发现有关美选的内容很容易实现病毒式传播效果,便模仿《纽约时报》的主页建立了一个名为NewYorkTimesPolitics.com的网站,而网站的流量让Boris得以从自动化广告引擎那里获得堪称丰厚的广告分成。3个月的时间,他的两个支持特朗普的网站获得了接近1.6万美元的收入,而马其顿人均居民月收入只有371美元。


《连线》进一步深扒他每日的“工作”:会到网上寻找一些支持特朗普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一篇后,就把链接分享到Facebook上;他还买了一些假的Facebook个人资料用来上传文章。

 

《连线》说到,事实上,这些马其顿人并不关心美国大选的结果,他们只希望口袋里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买车、手表、好一点的手机和酒吧里更多的酒精。(有关韦莱斯这个小镇的情况,欢迎阅读全媒派此前文章《探访欧洲“假新闻村”》)。


Blavity:黑人千禧一代的BuzzFeed




在《连线》这期杂志中,还将目光投向一个此前我们很少听过的媒体——被誉为“黑人千禧一代BuzzFeed”的媒体科技公司Blavity。

 

Blavity位于洛杉矶,成立已有三年,目前该公司有17位全职员工,致力于为有色人种发声。该公司的CEO——Mogan Debaun,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和她的黑人小伙伴聚集在校园餐厅,他们在那里常常花上几个小时谈论他们正在看的节目、听的音乐,以及校园里最近发生的新闻。校园里白人学生是大多数,他们把餐厅某种意义上视作“避难所”,随后越来越多的黑人学生愿意加入圆桌讨论。Debaun把这种现象看成一种向心力,并将这种社区意识延续到Blavity中。

 

“我们的用户喜欢彼此交流”,DeBaun说,“你不能只是告知‘碧昂丝发布了专辑’,要知道他们需要的是就某个话题进行交流和争辩。

 

因此,Blavity业务发展策略的一部分是依赖用户生产内容。网站上大约有60%的文章和视频是由用户提交的,再由Blavity的员工进行编辑。对于DeBaun来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邀请读者参与编辑流程获取免费内容,也可以针对她的目标受众生产新闻。

 

除此之外,Blavity的业务还涉及实体商品和线下活动。《连线》认为,虽然在新闻领域有色人种仍然不被关注,但DeBaun和她正在成长的团队已经勾勒出一幅蓝图。


传统媒体比你想象得有更多人看


在期刊中,《连线》还通过一组可视化数据图表,展现当下传统媒体(Oldschool Media)的真实数据。一份2016年年底的报告显示: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声音仍然是最有力的。《纽约时报》纸质版的日阅读量超过赫芬顿邮报,而且ABC、CBS以及NBC的晚间新闻观看量比点击率最高的新闻网站也要多出几百万次。

 

《连线》共发布了三组图片,分别指出在印刷媒体、新闻网站和电视媒体三个领域“日均用户数”的排行。


印刷出版物Top3:People周刊,《时代》周刊,《体育画报》


新闻网站Top3:CNN.com,NYTimes.com,WashingtonPost.com


电视节目Top3:CBS《60分钟》,ABC晚间新闻,NBC晚间新闻


《华盛顿邮报》写稿机器人的功能升级了

 

面对2016年兴起的人工智能,《连线》也试图观照技术对新闻业带来的影响。为此,他们走进《华盛顿邮报》,去追踪在这个编辑室内部的AI创新。

 

2016,《华盛顿邮报》的写稿机器人Heliograf正式亮相。在里约奥运会上,Heliograf小试牛刀,主要写作了数据为主的简讯,譬如比分动态、金牌榜等;不过,在2016年11月的大选中,它就能写出分析性的稿件了。


Heliograf遵循这样一套工作流程:编辑先设置好故事模板,随后根据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关键词,生成不同的句式。

 

模板建立后,可以将相应的数据嵌套到Heliograf的模板中。大选期间,Heliograf从选举投票数据网站VoteSmart.org识别出文章需要的数据,在故事模板里匹配合适的表达,整合不同信息,最后根据不同的平台写出不同版本。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通过工作软件Slack提醒记者注意一些反常数据。记者可就此进行深入调查,这也成为了寻找独家新闻的新方式。


对于写稿机器人是否会替代记者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华盛顿邮报》的回应都是积极的。《华盛顿邮报》强调写稿机器人的存在不会使记者荒废。该报记者Fredrick Kunkle认为,“我们自然会警惕任何有可能取代人类的技术。但人工智能似乎只是做一些庞杂的工作。”使用写稿机器人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吸引受众,增加读者;二是提高新闻编辑效率,将记者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聚焦更有价值的内容。

 

下一步,《华盛顿邮报》打算将机器分析和人工写稿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果读者在周四这天分享了一则周二发布的文章,Heliograf能自动在文章中更新事件的进度和最新消息。Heliograf在改写新闻方面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只需要告诉它哪些部分是事实、分析、观点,它就能做好拼接和整合的工作。


值得收藏的6档播客节目


在杂志中,《连线》还推荐了6档值得收藏的播客节目,这些节目致力于探索新闻、技术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当下美国的政治与传媒生态。以下谨罗列在此。

 

On the media 

深入研究新闻背后一系列诱人的故事。

 

The run-up

为政治迷们提供了内部评论。

 

Note to self

及时跟进科技行业最新信息。

 

Code Switch

五个来自少数族群的记者进行关于种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探讨。


Reveal

聚焦在政治和司法系统中被滥用的权力。

 

Trumpcast

精神病学家、历史学家、商业领域的专家们一起剖析特朗普这位爱用Twitter、高深莫测的总统。




恭喜!终于看完了这篇不算轻松的长文。《连线》用8篇文章带我们全景扫描了当下的新闻业,诸多问题“感同身受”。也推荐关注行业的你点击右上角收藏,无论是话题点还是素材,或许都会成为你日后颇有助益的线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